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重慶市奉節縣的鄉間田野已是一片熱鬧繁忙的景象,放眼望去,經過土地整理后的耕地整齊有序,生態修復后的礦山充滿生機,廣袤田野上,縱橫阡陌間,隨處可見農人忙碌的身影,裝卸農機、搬運肥料、播撒種苗,一幅生機勃勃、人勤春來早的畫卷正在夔州大地上徐徐展開。
“巴掌地”變“高效田”吸引返鄉“新”農人
“我去年回來承包了200畝地種植蔬菜,沒想到效益不錯,比在廠里打工強多了,我打算今年再多招幾個工人擴大規模,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青龍鎮發祥村返鄉創業的種植大戶張兵,邊推著機器耕地邊笑著說道。
張兵本是土生土長的莊稼人,在前幾年的打工熱潮中,他和妻子遠赴廣東,雖然打工掙錢可以養活一家人,但家中老小卻無人照料。2021年底,奉節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在青龍鎮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將張兵家和附近村民原本貧瘠的土地進行了整理,原本只夠揮舞鋤頭的“巴掌地”變成了能開著機器耕種的“高效田”,田間道路、水渠一應俱全。眼看土地整治讓家鄉耕種條件變好了,張兵又回到鄉村,承包200畝地,召集村民開展蔬菜種植,不僅自己取得了不錯的收益,還解決了村里53人就業問題,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和張兵有著同樣經歷的還有巖灣鄉作坊村的村民向云東,得知家鄉的耕地因土地整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向云東便回鄉流轉了300畝土地種植水稻和蔬菜。看著眼前盛開的油菜花,向云東不禁感嘆,不僅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盼頭,跟著自己種地的60多個鄉親也有了致富路子。
據了解,2017年以來,奉節縣結合全縣耕地資源現狀、產業布局、鄉村振興戰略,累計投入資金2.56億元,在17個鄉鎮共實施土地整治項目40個,整治土地12.41萬畝,新增耕地1.06萬畝,連續6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累計流轉3500畝土地給種植大戶和農業公司,實現水稻、蔬菜規模化種植。
“舊閑房”變“農耕地”打開鄉村“新”空間
“轟隆隆……”巖灣鄉五星村,兩臺挖掘機正轟隆隆地運作著,一邊拆除土坯房,一邊進行宅基地整理,隨著磚頭瓦片被清理,一間破舊的瓦房轉眼成為了一片待耕的農田,一旁的技術人員正向現場的居民就舊宅基地如何復耕進行技術講解,村民們都聽得津津有味。“我們家的老房子去年復墾改成了菜園子,復墾補償款拿去買了養老保險,我們老兩口搬進兒子的新居,自己種點小菜也方便,國家政策好,日子也好過了。”站在人群中的村民靳仁勇笑著向眾人說道。
當前,正是春耕備耕的關鍵時期,為有效盤活農村閑置建設用地,釋放土地紅利,奉節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大力實施農村建設用地復墾,去年年底順利完成70個復墾項目,新增耕地1940畝,并提前對2023年規劃復墾85個項目施工,預計新增耕地2700畝,有效為春耕生產擴面擴量。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以來,奉節縣累計實施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635個,復墾面積2.07萬畝,形成地票1.72萬畝,為村集體組織注入資金3.86億元,直補農戶21.16億元,解鎖了鄉村“人地錢”的致富密碼后,村民增收了,產業增效了,鄉村更美了。
“廢礦山”變“花果園”開啟農旅“新”生活
在這春暖花開時節,安坪鎮下壩社區的羅貞安正哼著小曲兒站在昔日的廢棄礦山上,為剛種下的臍橙樹幼苗松土施肥、修枝定型,微風拂過,滿山幼苗在風中搖曳,呈現出一幅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景象。“現在可比挖礦強多了,等臍橙出果了,我就弄個臍橙采摘園,歡迎大家都來玩哈!”邱成國溢滿笑容的臉上,藏不住對新生活的滿意和對未來的無限期待。
為了進行礦山生態修復,奉節縣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園則園”的原則,采用喬、灌、草相結合的復綠方式,實施礦山生態修復項目17個3500畝,涵蓋全縣18個鄉鎮160個礦山,昔日寸草不生的廢墟搖身一變成了樹林、果園、莊稼地。
來自縣城的居民李女士正拿著相機走在生態修復后的安坪鎮藕塘社區搬遷遺址,這里曾因滑坡搬遷后只剩鋼筋水泥和殘垣斷壁,實施生態修復后卻完成了“荒地成良田”,“廢墟變公園”的華麗蛻變,也成為了當地居民春游、踏青的好去處。
奉節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奉節縣將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繼續圍繞“興業興城、強縣富民”的發展戰略,聚焦耕地保護,認真開展土地整治、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守護“糧袋子”的同時,助力“返鄉人”創業致富,使每一寸耕地成為溢滿豐盈的沃土,讓綠意生機遍布夔州大地。
(來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