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位于四平市梨樹縣的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一望無際的玉米地里結滿沉甸甸的玉米棒。
新農情調度顯示,吉林省秋糧已收獲90.7%。在持續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專項監督、持續推動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的同時,吉林省紀檢機關下沉精準監督,多措并舉確保全年糧食豐收、顆粒歸倉。
“一兩黑土二兩油”——靠前監督,從黑土地到黑土生金
“整個試驗田,從種到收全程實現機械化。”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剝開一穗飽滿的玉米,告訴記者:“這是2020年考察時看到的品種,是梨樹本地研發的種子,籽粒滿、突尖少。”
俗話說“一兩黑土二兩油”,黑土地越健壯,糧食產量越高。這些年有個別地方肥沃的黑土地變瘦、變薄、變硬,讓長期與黑土地打交道的王貴滿深感痛心:每生成1厘米黑土層,需要約400年。
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東北,形成了把黑土地用好養好的共識。吉林省紀委監委圍繞強調的總結推廣“梨樹模式”、保護利用好黑土地和走好農業合作化道路,把是否存在政治站位不高、思想認識不深、責任擔當不足等問題作為政治監督抓手,持續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專項監督。
梨樹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監委主任袁志國介紹,“去年專項監督期間,我們發現有的干部在防汛排澇中措施不力,致使部分農田被淹,農田基礎設施損毀,5名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被嚴肅處理。”
今年夏汛前,梨樹縣紀委監委成立3個督導監督組,對24個鄉鎮(街道)分線、包片、全覆蓋督導檢查,推動整改防汛排澇問題21個,并督促深化“四溝四渠”專項治理,從田溝到路溝、從毛渠到干渠,解決田間排水問題。
入夏后,臺風“杜蘇芮”“卡努”來襲,梨樹縣降雨量超過近年峰值,多個鄉鎮農田受災。隨著“四溝四渠”全部疏通,短時間排出農田積水,為秋糧豐收搶出了農時。當被問及收成時,村民笑著說:“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地里水退了,就知道肯定能豐收。”
梨樹縣紀檢機關靠前監督,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梨樹模式”讓老百姓得到了實惠。吉林省紀委監委第六監督檢查室副主任林金淼介紹,在全省紀檢機關的監督確保下,2022年全省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推廣面積達到3283萬畝。
“翻不翻,差兩千”——跟進監督,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自吉林省榆樹市大坡鎮的農民孫民收獲了一份榮譽——2023年度“全國十佳農民”。隨后不久,他又接連收獲水稻、魚、蟹豐收的喜悅。
10月17日,孫民的手機收到信息:“18日將有小雨,近期氣溫波動較大……”同時,還附有秋收建議:降雨降溫天氣對糧食收獲和存儲有不利影響,做好已收獲糧食存儲,預防霉變發生,利用18日后晴好天氣加快秋收進度。
“早在9月,我們就向廳黨組發出做好秋收工作的監督提示函,推動壓實政治責任。”吉林省紀委監委駐省農業農村廳紀檢組組長張景隆介紹,該紀檢組督促農業農村部門全力抓好秋收氣象確保服務。與往年相比,農民獲取氣象信息的渠道更豐富、內容也更細化。
10月18日一早,小雨淅瀝。已提前做好準備的孫民,并不擔心天氣影響秋收。他判斷,下午轉晴后,稻穗自然風干,水稻收割機可以正常作業。
“以前農民靠天吃飯,現在發展現代農業。我們打造黑土地上的生態種養模式,少化肥、少農藥,每坰水稻產量平均增加1300斤左右。”當提起他所在的聯合社,孫民說,“榆樹市培育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都享受到了國家好政策。紀檢干部也常來走訪,了解惠農政策宣傳是否到位、惠農補貼是否到手。”
在不遠處的玉米地里,一名種糧大戶也在忙碌,兩臺不同用途的機器同時作業,收割玉米、深翻土地兩不耽誤。
“‘翻不翻,差兩千’說的就是深耕的好處,每坰耕地深翻能增產2000斤。”這位種糧大戶表示,大家都嘗到了保護性耕作的甜頭,還能領到深翻補貼。
“深翻是有標準的,不夠深度就不能享受補貼。每輛深翻機器上裝了農機作業北斗遠程監測系統和攝像頭,便于我們對相關補貼領取情況的監督。”長春市紀委監委第三監督檢查室副主任孫健鵬介紹,全市紀檢機關確定了政策、項目、資金等8項監督內容,統籌推進黑土地保護利用專項監督。
“苞米上樓,賣糧不愁”——全程監督,從豐收在田到豐收在手
眼下,一輛輛滿載糧食的貨車從地頭駛向村民家中。
秋糧占全年糧食產量七成多,督促做好農機服務是確保秋糧豐收的關鍵一環。9月底,吉林省紀委監委駐省農業農村廳紀檢組督促駐在單位指導農民抓好秋收機具檢修維護,加強技術指導,提高機收質量。同時,組織紀檢干部會同職能部門,對秋收農機生產明察暗訪,督促抓好整改措施落實。
在梨樹縣,全國人大代表韓鳳香是“梨樹模式”的受益者。這位“80后”新農人,畢業后回村創業,一直跟著王貴滿學技術。
望著一眼望不到邊的玉米曬場,韓鳳香說:“產量肯定增加。現在還沒收完,提前準備的棧子就不夠用了。”
韓鳳香提到的搭棧子,是簡易立體儲糧的一種方式。農民用金屬、塑料或木條立起圍擋,再填裝玉米棒。
“儲糧環節影響農民種糧收益。以前,有人習慣把玉米散堆露天存放,也就是‘地趴糧’,容易發霉變質。”四平市紀委監委第五監督檢查室主任劉志解釋,“地趴糧”專項整治期間,市縣紀檢機關推動職能部門履職盡責,引導農民通過搭棧子、上樓子、碼趟子等方式,因地制宜庭院儲糧,或利用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實現“存糧在庫”。
“苞米上樓,賣糧不愁。”不對比不知道,種糧農民和入戶走訪的紀檢干部一同算起經濟賬:“去年,我們三分之二的玉米上了棧子,降低水分含量。糧食干,霉變少;價格高,銷路好。”
變豐收在田為豐收在手。在糧食產量已連續19年位居全國縣(市)之首的榆樹市,為了幫助農民賣出好價錢,榆樹市紀委監委派駐紀檢組督促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通過摸清農民待售余糧和售糧需求、強化政策宣傳和信息發布等服務,做好經營糧食、保護農民利益等工作。
今年,吉林省糧食生產形勢較好,總產量有望再創新高,實現面積、單產、總產同比“三增加”。吉林省紀委監委第二監督檢查室負責同志介紹,在持續推動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基礎上,監督推動職能部門加強智慧糧庫建設,著力提升糧食購銷領域穿透式監管能力。
夕陽之下,農民們從車里卸下玉米,用傳送帶導入棧子。火紅的陽光、金黃的玉米、燦爛的笑臉交相輝映,共同繪就了黑土地上如畫的“豐”景。
(來源:中國紀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