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科學有效防治病蟲害,減少產量損失,對保障口糧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小麥赤霉病、條銹病、蚜蟲等一類病蟲害暴發為害頻率增加,土傳病害、莖基腐病等新發生病蟲逐年加重,對小麥生產構成嚴重威脅。為加強小麥病蟲害防控全過程指導服務,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策略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針對我國不同生態區小麥全生育期主要病蟲害發生種類及危害特點,按照“突出重點、分區治理、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強化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相融合,推廣種植抗病品種、藥劑拌種、適期晚播、健康栽培等預防控制措施,有效控制小麥病蟲危害。
二、防控對象
根據各小麥產區近年來病蟲發生規律和危害特點,明確各個地區主要防控對象和兼治對象。
黃淮海麥區:以銹病、赤霉病、紋枯病、莖基腐病、白粉病、麥蚜、麥蜘蛛、吸漿蟲、地下害蟲為主,兼治全蝕病、根腐病、黑穗病、孢囊線蟲病、黃花葉病等病蟲害。
長江中下游麥區:以赤霉病、銹病、紋枯病、麥蚜、麥蜘蛛為主,兼治白粉病、黑穗病、黃花葉病、根部病害、灰飛虱、地下害蟲等其它病蟲害。
西南麥區:以條銹病為主,兼治白粉病、赤霉病、麥蚜、麥蜘蛛、地下害蟲等病蟲害,關注草地貪夜蛾等入侵害蟲的潛在風險。
西北麥區:以條銹病為主,兼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莖基腐病、黑穗病、麥蚜、麥蜘蛛、吸漿蟲、地下害蟲等病蟲害,新疆麥區關注雪霉葉枯病。
華北及東北麥區:以白粉病、紋枯病、莖基腐病、黑穗病、麥蚜和吸漿蟲為主,兼治赤霉病、銹病、全蝕病、根腐病、粘蟲和麥蜘蛛。
三、防控技術
堅持分區治理、分類指導的原則開展防治。播種前做好田間管理工作,清麥田周邊自生麥苗、雜草;及時粉碎田間秸稈,并耕翻、耙勻,降低小麥莖基腐病、紋枯病等病原菌菌源量,減少病蟲侵染幾率,防止種苗根系懸空加重根腐病、孢囊線蟲病危害;做好田間種植規劃,預留大型植保機械作業道,便于后期實施防治。
(來源: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