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蚌埠市正處于“十四五”計劃編制的關鍵時期,針對糧食實現“十七連豐”大背景下,糧食生產進一步增產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特別是今后如何持續保持糧食生產穩產高產,組織相關部門實地進行了調研。
一、糧食生產情況
“十三五”期間,該市農業生產呈現持續增產的喜人景象。根據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的反饋數據:2016年-2020年間,蚌埠市糧食總產由255.37萬噸增長到280.55萬噸,增幅達9.86%;糧食面積由454.91千公頃增加到515.29千公頃,增幅達13.27%。糧食生產的持續增長為該市的糧食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優化農業生產條件。相繼實施了農村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良、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田間工程建設項目、小型水利工保護程改造提升“5588”行動計劃,農業生產條件得到顯著改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
(二)強化科技驅動,提高農業生產質量。一方面,推廣麥茬免耕機直播玉米。在全省率先試驗、示范、推廣,形成一整套農機農藝操作流程,由原省質監局發布準立項。目前,該市推廣應用面積達120萬畝以上。麥茬玉米免耕直播是在小麥機械收獲后,不滅茬、不耕翻,一次性完成破茬、開溝、施肥、播種覆土和鎮壓作業,不燒小麥秸稈直播玉米,具有省工省時、節本增效的特點。另一方面,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按照“精、調、改、替”技術路徑,大力推廣精準施肥、推廣高效新型肥料、改進施肥方式、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等,主攻化肥減量增效,2020年化肥使用量較上年下降4.6%,農藥使用量較基期(2012-2014年平均用量)下降29.3%,“皖北地區化肥減量增效技術集成與應用”項目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三等獎。
(三)強化服務保障,推進農業服務社會化。一是推進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龍亢農場組建了農業生產全程服務公司,聯合省內“天禾”公司及30多家農機等專業合作社,提供覆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供應鏈的農機、農藝、農資、金融等領域全過程、全產業鏈、全要素的保姆式社會化服務,年服務面積近40萬畝。二是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專項服務。農機專業合作社與種糧大戶等生產主體對接,對口安排機具實施小麥搶收、秋糧搶種,簽訂耕種收全程代管、托管服務,農機合作社已成為農業生產中重要力量。目前,該市農機合作社達334家,擁有會員2818人,各類機械近8000臺,資產2.5億元,年服務收入26895萬元。三是推進植保專業化統防統治。堅持以專業化服務組織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依托,以推廣高效植保機械為重點,推廣全程承包服務模式和契約式服務方式,提高植保組織化、機械化水平,推進病蟲害統防統治工作。2020年,該市統防統治組織達288個,投入現代高效植保機械5839臺套,統防統治面積達1102萬畝次,統防統治面積占已防治總面積56.69%。
二、面臨困難問題及建議
(一)土地資源嚴重不足,優質耕地資源日益匱乏。
一方面,隨著國家“六穩”“六保”戰略深入實施,“鐵公基”項目數量大幅增加,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大量占用優質耕地,難以補充。如,蚌埠市在2021年計劃開工合新高鐵、蚌埠機場、淮宿蚌高速等13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總用地約3萬畝,項目均選址在農業生產區域,將會占用大量的耕地,尤其是優質的耕地水田。蚌埠市已連續22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尤其是十二五以來,每年都為全省貢獻新增耕地在1萬畝以上,隨著新增耕地工作不斷開展,園地、其他農用地等新增耕地后備資源日益匱乏,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將越來越困難。從全省來看,占補平衡的水田資源也是緊俏資源,目前省級占補平衡指標交易平臺上的水田指標價格約為25萬元/畝,并且供不應求。同時,耕地提質改造項目目前仍處于試點階段,缺乏政策指導,沒有實施細則,細節不明確,不利于工作開展。另一方面,耕地保護推進難度大。懷遠縣反映,該縣共摸排出亂占耕地建房6898個,總占地面積2632.57畝,占用耕地面積2511.99畝,占用基本農田面積62.85畝,2020年7月至今已拆除違法占用耕地建筑物12處,拆除違建1萬余平方米并進行復墾。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顯示,補充耕地潛力圖斑減少。
建議:國家層面出臺關于耕地提質改造即旱地改造為水田項目的指導性意見,各地制定實施細則,由各級政府統一組織實施,科學規劃,分期推進。在資金保障上:一是聚合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全域土地整治等各類資金共同投入,形成“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良好局面;二是用好金融杠桿,通過融資方式籌措項目資金;三是適度引入社會資源,吸引優質的工商資本投入項目實施。同時,在加大違法占用耕地建房整治基礎上,尋找補充耕地新資源,開展村莊閑置土地復墾,有序推動住宅類、公共管理類、產業類占用耕地依法依規處置力度,加大占補平衡資金補助投入,專項用于補充耕地開發復墾整理工作,滿足補充耕地開發復墾村莊用地的資金需求。
(二)土地流轉困難較多,糧食規模化發展勢頭減退。
規模化經營是解決未來農村“誰來種地”的根本途徑,現在有的種糧大戶陷入“成本升、利潤薄、轉型難”,甚至處于虧損經營狀態,無奈選擇退地降租;有的種糧大戶因融資渠道不暢、技術人才匱乏、服務指導不到位等原因,陷入規模大、效益低、實力弱的窘境。以蚌埠市為例,2016年50畝以上種糧大戶為1924戶,糧食生產面積50.52萬畝,到2020年底50畝以上種糧大戶2925戶,糧食生產面積73.64萬畝,以家庭為單位分散經營仍是糧食生產主導模式。調研中,部分種植大戶土地流轉面臨費用高、流轉難、經營難等問題。固鎮縣新綠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糧食種植為主的農業科技公司,隨著經營的不斷改善,公司由2011年成立之初的1100余畝耕地發展到現在的13000余畝。公司負責人反映,受糧食價格不高影響,公司畝均收益較低,扣除生產投入費用和土地流轉費用,公司的畝均年收益僅在300元左右。同時,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缺乏,田間灌溉、排澇用的溝渠等農田水利設施是農業生產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但是對于連片經營的農業公司而言,興修基礎設施卻因涉及承包戶普遍不愿意改變耕地現狀等情況而不易開展。懷遠縣種植大戶趙開偉經營1500余畝耕地,均位于懷遠縣荊山湖行蓄洪區內,總體以稻麥為主,少部分地塊種植大豆等作物,其反映每季農業生產種子、農資等的投入費用和流轉費用需要較多的資金,特別是600-700元/畝的流轉費用,都是在每年秋種前結清,只能通過銀行、信用社貸款一部分,還需自籌資金來解決,面臨較大壓力。另外,流轉的部分耕地地勢相對高,沒有相應的農田灌溉條件,面臨農田水利設施跟不上的問題,在“旱改稻”時,只能依靠自有農機抽水灌溉,一是方面灌溉面積有限,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生產成本。安徽豐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經營種植、養殖等農業生產,由早期的8000余畝發展到現在的60000余畝,公司反映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曾出現個別農戶不配合導致公司整個計劃受影響的情況。流轉800余畝土地的綠色任橋家庭農場也反映,承包的耕地較分散,流轉中經常遇到個別不配合的農戶,對整體的農業生產規劃和經營有較大的影響。
建議: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于流轉土地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結合農業項目的實施不斷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保障旱能抗、澇能排,從資金、科技、用地等方面給予保障,盡力降低農業經營風險,進一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建立流轉費用指導價機制,以縣區為單位,根據當地農業生產條件、產業結構,合理確權水田、旱田、丘陵等類型土地流轉指導價及調整機制,供流轉雙方參考。鼓勵金融機構開展訂單、倉單、保單和應收賬款抵押融資業務,擴大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引導金融機構合理調配信貸資源,針對不同類型、不同經營規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差異化資金需求,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方案。
(三)農業科技水平不高,種業發展面臨短板弱項。
近年來,糧食生產持續增產,農業科技的貢獻功不可沒,但是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當前的糧食品種總體已達到高產穩產階段,下一步增長潛力有限。總體上,種子供應有保障、風險可控,但種業自主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一些品種、領域和環節如果出現極端斷供情況,雖然不會“一卡就死”,但會影響農業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一是育種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主要體現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不足,良種聯合攻關機制尚不完善,多元化品種選育跟不上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突破性品種缺乏,缺乏針對赤霉病、黃曲霉毒素、稻飛虱等病蟲害的高抗性品種,科研生產“兩張皮”仍是瓶頸,“錢變成紙多、紙變成錢少”,研究成果轉化力度不夠。二是種業企業市場競爭力有待增強。我省種業企業多而不強,多數企業尚未成為技術創新主體,80%以上的種子企業沒有育種能力,或育種技術落后,后勁不足;種業企業的生產、加工、營銷和售后服務能力不強,品牌培育不夠,品牌少。三是種業監管服務能力仍需加強。爭取種業發展要素、營造種業發展環境的手段不夠新、力度不夠大,高素質專業化復合型管理隊伍培養不足,種業監管及技術支持體系還不強。安徽豐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當前正常年景都能實現高產穩產,但是要進一步增產需要在選育種方加大投入,公司下一步將投資開展育種工作,制作適合本地生產實際的種子。固鎮縣新綠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也表示,糧食單產再提高需要糧食種子進一步優化,以公司種植的主要糧食品種小麥和玉米為例,近幾年小麥產量總體穩定在1000斤/畝左右,玉米產量穩定在850-900斤/畝。
建議:加快啟動實施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把種業作為“十四五”農業科技攻關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任務來抓,在保護資源、自主創新等方面狠下功夫,保持水稻、小麥等品種的競爭優勢,縮小玉米、大豆、生豬、奶牛等品種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堅決打贏種業翻身仗,確保中國碗主要裝中國糧,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建議國家層面開展農業種質資源收集行動,重點加強珍惜、特有與地方特色品種資源收集與評估,對瀕危資源實施搶救性收集保護,做到應保盡保,確保資源不喪失。建議農業農村部、科技部等部委深入推進良種聯合攻關,強化良種創新能力,選育多元化品種,研究針對赤霉病、黃曲霉毒素、稻飛虱等病蟲害的高抗性水稻、小麥品種,加大研究成果轉化力度,根據各省科研機構實力和工作進展情況,啟動特色品種或主導品種的聯合攻關。
(四)農業社會化服務功能偏弱,整體服務水平不高。
目前,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體系總體發展較為緩慢,從事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專業型人才少,高技能人才比重太低,并且運作模式也不是很健全。農機專業合作社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大多數沒有機庫棚建設用地指標,沒有標準化機庫棚和簡單的維護設備,露天存放,保管分散。服務功能不全,在農業生產的全程機械化的服務上,主要集中在耕整地、播種和收獲環節上,在植保服務、烘干等環節存在明顯弱項。固鎮縣反映,該縣現有170余家社會化服務組織,大多質量不高且服務意愿和服務能力較弱,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存在風險大、操作較難等問題,風險貫穿于整個服務過程,如統防統治服務組織與服務對象之間容易產生收費面積和防治效果糾紛。五河縣反映,在發展和推進農作物重大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中,政策扶持力度明顯不足,像小麥赤霉病、玉米草地貪夜蛾防控專項資金,主要用于采購藥劑發放到農戶手中,讓農戶自行開展防治,沒有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于專業化服務組織開展統防統治作業補貼,在一定程度上出現藥劑使用方法不當,好藥沒有發揮應有的藥效。而中央財政用于支持社會化服務項目資金,用于統防統治服務組織補助標準也僅僅是每畝1元,很難調動服務組織積極性。
建議:持續加強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扶持,立足“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農情,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土地托管、聯耕聯種、代耕代種等有效形式,將種糧大戶尤其是廣大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培育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做大做強,鼓勵成立農機合作社聯社、股份制作業公司、區域性農機服務中心、農機租賃公司等,促進農機專業合作社大聯合,推進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產業大發展,開展農機農藝農信融合的糧食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提供低成本、便利化、、高質量的糧食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政府應本著“支持不干預,服務不包辦”的方針,重點財政資金扶持鄉鎮、村兩級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中心,發揮好中介,中轉、監督和協調的作用,推動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規范有序發展。
(來源:蚌埠市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