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復合磁化處理技術,是當前較為先進的種子磁化處理技術之一,根據農作物的生物生理電磁特性,利用復合回旋脈沖磁場對農作物種子進行特殊處理,促進農作物早熟、抗病、增產和優質。其處理效果理想、穩定,遠遠超過常規的磁場處理,且不污染環境,符合環境保護和發展生態農業的要求。該項技術于2009年12月9日通過河南省科技廳專家組認證,并于2010年4月獲河南省科學技術成果,現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是現代物理農業高科技發展的核心技術。種子復合磁化處理技術的載體——zs-cⅲ型種子回旋復合磁化處理機,由茂豐科技(河南)有限公司發明設計,于2003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專利(專利證號:zl 03240806.4)。該處理機在設計及農作物種子處理方面有所創新,磁化強度范圍在10~350mt,可對農業生產中的多種農作物進行磁化處理,目前建立了小麥、玉米和大豆等作物的磁化參數標準。機器操作簡便,處理成本低,不受種子散裝、袋裝的影響,可大規模自動化加工生產,處理效率高達5t/h,并能同種子精選設備連接使用。經磁化處理后的種子,磁效力時間長,246天內均可在農業生產中使用,各項性能指標(種子純度、特征特性、內部蛋白質等)不變。2.種子復合磁化處理技術的作用機理分析種子復合磁化處理技術對作物的作用機理因滲透物理、化學、生物等諸多學科,涉及復雜的應激過程,至今仍未形成定論,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研究。下面將結合當前國內外專家的研究成果,對復合磁化的生物學效應做一些簡單的分析。復合磁場作為一種刺激因素,可對生物體從電子、分子到細胞和代謝的各個層次都施加影響。復合磁場對生物產生的影響主要包括:臨界磁場效應、磁場累積效應、磁場滯后效應、磁場發育效應以及磁場影響生物體內的磁水效應。休眠的種子,在外界復合磁場的能量激發下,體內的電子傳遞受到影響,酶和蛋白質的活性增強,生物膜的通透性提高,生理生化反應和代謝過程加速,信息熵發生改變,迅速進入萌發狀態,并以旺盛的生命力貫穿于整個生育階段。磁場深刻地改變了構成生物體的基本粒子的運動狀態,進而影響生物細胞的生物電生理活動。大量的試驗結果顯示,磁化處理后作物的呼吸強度、光合效率、葉綠素含量、干物質積累以及抗性指標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有大幅度的提高。近年來相關專家發現,磁場對生物細胞中的dna、rna 和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的生物合成也產生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經磁化處理后的種子帶有微磁性(弱地磁),也是促進種子發芽壯苗的重要因素。微磁性種子播種后不僅會將其周邊的微量元素鐵磁性物質、順磁性物質吸引至種子表皮,而且有利于趨磁性微生物的聚集,以此促進了微量元素累積,構建豐產的物質基礎。同時,微磁性(弱地磁)種子還能夠解析土壤吸附性磷元素,從而增加土壤有效磷的含量。磁場的結構、方向、強度、作用時間和作用方式是決定種子磁化處理效果的幾個重要參數。按磁場強度和方向,磁場可分為恒定磁場、交變磁場、脈沖磁場和復合磁場四種類型。生物體對于磁場是可透過性的,瞬態磁場在生物體內將產生感應電流。磁場對細胞產生的感應電流效應的大小排序為:復合磁場>旋轉磁場>恒定磁場。復合磁場由于復合時間短,磁場的變化率很大,所激勵起細胞內的感應電流。研究表明,生物感應電流的大小、方向和形式是對細胞產生生物效應的主要原因。感應電流越大,生物效應也就越明顯。因此,從磁場的感應電流效應這一角度,可以解釋復合磁場為何在很短的時間和較小的場強內,相較于傳統的種子磁化處理技術,產生出明顯的磁化處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