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怎么修復
在實際生產中,根腐病、莖基腐病、立枯病、黃枯萎病等土傳病害越來越嚴重,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已經出現了失衡的情況。對于修復失衡的微生物群落,北方蔬菜報認為,一方面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殺滅有害微生物,另一方面要及時補足有益微生物。
對于殺滅土壤有害微生物,建議大家采取部分的措施。而很多菜農表示土壤處理效果不好,這是因為只進行了一步,而沒有第二步的跟進。第二步即是補菌。
總的來說,恢復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平衡,既要選擇好的微生物菌劑,更要有好的補菌方法,即提高用量、連續使用、避免失活。在使用時就需要注意:一是根據土壤情況,適當增施。如土傳病害非常嚴重、土壤熏蒸后、土壤有機質足夠等條件時,可在建議用量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二是菌劑要連續使用,一般有益菌在土壤良好情況下可持續30天左右的效果,但實際生產中卻達不到,因此菌劑要連續使用。三是避免失活即菌劑使用后要保持合適的土壤溫濕度、減少殺菌劑投入土壤等。
土壤養分失衡的修復措施
當前保護地蔬菜生產中,過量施肥是造成的土壤養分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土壤養分失衡修復的主要靶標是降高補低,即降低過量的養分,補足缺少的養分。
在進行失衡養分修復之前,建議進行土壤檢測,了解土壤養分的豐缺情況,從而有目的地進行修復。一般來說,除新建棚室外,氮、磷、鉀普遍存在超標情況,即使用過量?筛鶕䴗y土結果,減少氮磷鉀的用量。普遍的措施是不降量間隔使用或降量連續使用,例如20-20-20水溶肥,每畝使用10公斤時,可是間隔使用;每畝使用5公斤時,可連續使用。
降低了過剩養分的用量,再就是補足所缺乏的養分。也可通過土壤檢測發現。相對而言,中微量元素易出現缺乏的情況。一方面可通過底施中微量元素肥料,補充土壤中缺乏的養分,另一方面要降低過剩元素對中微量元素的拮抗,底施中微量元素效果不好時,可通過關鍵節點沖施螯合態的中微量元素或通過葉面噴施螯合態中微量元素進行補充。
提醒菜農,養分失衡的修復不能采取一次性補救措施,否則會出現矯枉過正的情況。
土壤酸堿度失衡的修復措施
保護地蔬菜生產,土壤酸堿度失衡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投入的肥料不合格或合格肥料不合理使用導致的,而其修復措施也應分輕重緩急。對于已經酸(堿)化或嚴重酸(堿)化的土壤,就應使用相應的土壤調理產品。對于有酸化或堿化跡象的土壤,可通過增施有機肥及微生物肥料,恢復土壤良好結構,避免酸化或堿化的日益加深。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減少化學肥料的用量;适菍е峦寥利}堿化的主要根源,只要減少用量及合理施用肥料,便可從“源頭”上防止土壤鹽堿化的發生。減少用量也不等于不施,而是要科學地、合理地施用。施用化肥要根據大棚土壤養分測定結果和不同作物的需肥規律,本著平衡施肥的原則,缺啥補啥,缺多少補多少的原則進行。
二是土壤深耕和秸稈還田。土壤鹽堿化表現嚴重時,通常會出現板結、透氣性差等特點。在實際生產中,可通過深翻土壤,打破土層結構,將上層全鹽含量較高的表土翻到底層,降低土壤鹽漬化程度。
在每次換茬時畝施有機質含量高的農家肥4000公斤,可提高土質有機質的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大田作物秸稈用于大棚土壤,其腐解過程中可吸附利用土壤中的礦質元素,同時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透氣性。近年來,在山東壽光采取蔬菜秸稈還田的措施,也同樣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
三是補充有益菌。有益微生物的產品很多,例如有些芽孢桿菌及放線菌具有解磷解鉀的能力,同時具有抑制土壤有害菌的能力;有些菌種能夠分解土壤中的纖維素、木質素,同時具有固氮的能力等等。它們在改良鹽堿化土壤時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而使用有益菌需要連續堅持使用,因為土壤環境本身就惡劣,需要不斷補充才能起到對鹽堿化土壤的改良效果。
四是以水壓鹽。我們可以通過大水漫灌的措施,以水壓鹽,通過土壤毛細管,把耕作層內的高濃度鹽離子“帶走”。建議在蔬菜拔園后,高溫悶棚一并進行,即先打一遍地,而后大灌水,悶棚,應在半月以上。或者在夏季歇棚期將棚膜去掉,利用頻繁的雨水淋洗土壤中的鹽分。不過需要注意要把棚墻保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