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昆明市東川區充分發揮昆明河谷熱區優勢,謀劃小江河谷調果蔬、二半山區興畜牧、高寒山區種中藥材立體布局,系統推進花椒產業園、大洋芋農業產業園、小江干熱河谷果蔬產業園、優質大蒜產業園、高山藥材產業園、畜禽養殖產業園6個農業產業園建設,全力推進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將土特產做出大市場,實現產業化富民。
瞄準特色 抓實產業
東川區全力打造“一縣一業”高品質花椒主導產業,規模化發展畜牧業、區域特色時令蔬菜、高山藥材、經濟林果等特色種植養殖支柱產業,推動構建“1+N”農業特色產業體系,實施“十百千”產業發展工程,著力打造“一村一品”“多村聯盟”,抓實特色產業發展“硬支撐”。
以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為,充分利用小江流域干熱河谷資源發展反季節特色果蔬種植,在半山區實施核桃提質增效和花椒產業發展,在高海拔地區發展適度規模的特色中藥材和有機蔬菜種植,著力打造東川花椒、東川大洋芋、東川果蔬、東川大蒜、東川畜禽、東川藥材特色主導產業。
發揮人才服務效能,強化科技支撐,整合國家(。┛萍继嘏蓤F和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農科服務團科技力量,實施科技特派團三年服務計劃,引進新品種(品系)62個、新技術3項,解決關鍵技術難題2個,制定產業技術規范2項。抓經濟作物技術推廣,共引進番茄品種15個、辣(甜)椒品種3個、西瓜品種5個、甜瓜品種7個,目前試驗示范推廣已進入采收期。
深化技術幫帶,53名國家和省、市科技特派團專家與42個企業、種植養殖大戶“一對一”結對,開展科技服務63次,線上線下培訓及現場指導4882人次。
搭建創新平臺,申報昆明市院士(專家)工作站5個,4個基層專家工作站獲批設站,依托國家科技特派團創建專家大院2個、科技小院3個,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112畝,研發番茄新品種3個。實施現代農業產業園(孵化基地)建設,擴建現代化大棚25畝,水肥一體化設施改造80畝,新品種試驗示范80畝,每年引進水果和蔬菜試驗示范品種50個以上。
打出品牌 效應顯現
東川區著力打造一批小而特、特而優,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土特產,讓東川特色、東川味道走出“家門”,品牌效應不斷顯現。
抓市場主體培育和品牌培樹,制定出臺產業獎補、金融貼息、土地流轉等扶持政策,建立區級“五好”示范龍頭企業培育體系,著力培育龍頭企業1家、省級5家、市級10家、區級20家。聚焦東川大洋芋、東川果蔬、東川花椒等進行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探索完善農產品質量承諾達標合格證、追溯目錄管理等全產業鏈質量追溯體系,培育高品質特色品牌,著力新增打造省級“一村一品”5個、市級15個、區級20個。
實施“一縣一業”花椒產業園建設,打造花椒示范基地5個,完成花椒提質增效1.5萬畝,推進創建“一縣一業”特色縣。2022年,東川大蒜產業園產值實現單品破億元。
大力發展以上市早、口感佳、種類多為特色優勢的東川農特產品,實現差異競爭、錯位發展。全區建成100畝以上優質農特產品基地25個,美國紅提葡萄、東川大蒜、冬早馬鈴薯、三月桃等農產品比全國各地上市時間早1個月左右。
經過多年實踐探索,東川區“紫銅東蒜”“金土豬”“鵝名堂”“金江小芭蕉”“疙瘩金紅薯”“金太陽甜杏”“云南參”“銅橙”“紅土橙”等一批小有名氣的品牌得到市場認可,“東川面條”“東川大洋芋”榮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全區現有認證“三品一標”68個,培育“十大名品”7個。
2023年,東川啟動實施小江干熱河谷特色農業產業園建設,著力打造10億級農業特色產業。
聯農帶農 增收致富
東川因地制宜規劃全區149個村產業發展,“一縣一業”“一鎮一特”“一村一品”聯動互促,鄉村特色產業成增收富民產業。
建立常態長效聯農帶農機制,實現增收渠道多元化。深入實施集體經濟強村工程,發揮扶持資金撬動作用,強化村集體主體作用,吸引企業和社會力量,采取直接經營、入股經營、合作經營、委托經營等多種方式,探索資源開發型、服務創業型、能人帶動型、產業融合型、抱團發展型、異地置業型等發展模式,全面推進特色產業發展,全力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提檔升級。截至目前,共申報實施集體經濟強村項目100個,爭取資金5450萬元,撬動資金13103.05萬元,全區76個村(社區)村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以上、10個村(社區)達50萬元以上。
完善“雙綁一聯合”利益聯結機制,確保有勞動力、有產業發展意愿的農戶至少與一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合作關系,提高群眾參與度和受益度,推動小農戶與現代產業發展有機銜接。全區90戶新型經營主體與22837戶農戶建立利益聯結關系,實施產業項目輻射帶動農戶增收16428戶59332人。
創新實施精準幫扶就業“六步法”,通過大力發展花椒、甜杏、稻米、肉牛、水產、辣椒、大蒜、西瓜、無花果、早春桃等土特產,引導群眾參與種植、加工、銷售、服務等環節增加收入,促進群眾“家門口”就業。堅持農文體旅融合,推動特色產業與現代服務業銜接,圍繞“趣玩東川”特色旅游品牌打造,發布“東川四季”農特產品創意設計文創禮盒及“椒個朋友、花生好事、芒里偷閑、心有所薯、梅你不行、棟糧之才”等22個農特產品伴手禮。
(來源:云南日報)